在平菇生產(chǎn)中,有時會出現(xiàn)菌絲長得很好,卻不出菇的現(xiàn)象,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是制種還是生產(chǎn)造成的損失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出菇環(huán)境的晝夜溫差不夠。因多數(shù)平菇品種在菌絲發(fā)滿后,需要有10℃以上的溫差刺激,才可正常行成菇蕾原基。當溫差不夠時,菌袋表面只長厚厚的菌皮,而不出菇。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在早秋,只要創(chuàng)造足夠的溫差,就可逐漸行成原基,正常出菇。
2.培養(yǎng)料配方不適宜。培養(yǎng)料配方要科學,尤其要注意碳氮比。在栽培平菇的原料中除棉子殼自身的碳氮比就合適外其他原料都不具備這一條件,如玉米芯,麥秸,玉米秸(含碳為主)都要配以麩皮,尿素或雞糞(補氮為主),這樣才能出菇出好菇。否則用單一原料裝制的菌袋,菌絲長的很白,但有時不易行成原基,這一定要注意。
3.品種選擇不當。高溫型的品種在低溫下栽培,中、低溫型的品種在高溫下栽培。廣溫型和中、低溫型的品種.在春季氣溫回升到25℃以上時,已不能分化子實體。盡管菌種資料或廣告上注明某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寬,且適應較高溫度下出菇,如2~34℃、4~20℃等等,但由于其生長習性等原因,在中,低溫下出菇較安全,在較高溫度下,尤其是氣溫由低到高的春季,品種選擇要慎重,引種時,一定要進行品種出菇溫度試驗,才能或引種或推廣。
4.母種保存時間過長。母種放置冰箱中低溫保存時間長,取出后直接進行生產(chǎn)原種,即使菌絲仍具有活力。菌絲萌發(fā)、生長正常,也不分化子實體而正常出菇。這時要將母種從冰箱取出后先行轉管再擴繁使用,則能正常出菇。為此,久置冰箱的母種使用前一定要經(jīng)轉管,菌絲滿管后直接使用或短時間保藏后使用。不具備母種生產(chǎn)條件或技術的生產(chǎn)者,最好不要從外地郵購母種直接用于生產(chǎn)原種。
5.雜菌污染或殺菌劑使用濃度過高。在菌絲生長過程中,有時出現(xiàn)白色或其它顏色雜菌污染,因平菇菌絲生活力強,可將其覆蓋,但影響子實體分化。殺菌劑如多菌靈、托布津等使用濃度過高,影響菌絲生長,也影響子實體分化。
6.單核菌絲或三核菌絲的影響。在做菌種分離時,若分離到的母種為單核菌絲,則不出菇或產(chǎn)量較低,故要具備顯微鏡檢條件和技術,以及作出菇試驗后才能生產(chǎn)母種。否則危害極大。另外,據(jù)資料和觀察,三核菌絲體也影響子實體分化,如老菇房因以往種菇積累了很多孢子(單核體),栽培時這些孢子與菌絲結合形成三核體影響出菇。故老菇房種菇要徹底沖洗干凈,嚴格消毒,平菇采收要在孢子大量釋放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