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香菇的出菇期,很多菇農都知道出菇出得多就賺得多,所以香菇的春季栽培和出菇管理直接決定了種植效益。如何做好香菇春季的栽培與管理工作?如何有效防治香菇病蟲害?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高級農藝師、食用菌專家王卓仁為您講解香菇栽培與管理的技術。
春季氣溫開始逐漸回升,這段時間正是香菇生長的高峰期。但是,春季氣候多變,時雨時晴,這給香菇栽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確保優(yōu)質高產,菇農們應該做好哪些管理工作呢?
王卓仁:春季香菇栽培管理要點將春季分為兩個階段,即早春時節(jié)(2月至3月初)與中晚春時節(jié)(3月中至4月)。
一、早春時節(jié)的出菇管理
早春2月至3月初,氣溫較低,經常出現(xiàn)倒春寒天氣,此時香菇生長慢,出菇少,出菇管理工作以保溫為主。
1、溫度管理:重點是提高棚內溫度,爭取多出菇,出好菇。增溫措施:減少棚頂與東、南、西向的遮蔭物,增加光照,加厚北面的遮蔭物,夜晚蓋嚴農膜。
2、濕度管理:早春氣溫低,菌棒水分蒸發(fā)少,應減少噴水,偏干管理。若需噴水則選在晴天中午進行,噴水后適當風干即可蓋嚴薄膜保溫。
3、通風管理:早春香菇菌絲呼吸不強,子實體生長緩慢,應減少通風次數(shù)與時間。地面畦床模式出菇,中午氣溫如低于16℃,可隔天通風一次,時間約10~20分鐘;若氣溫在18℃以上,則必須每天中午通風一次。層架模式出菇,因棚內菌棒多,保溫效果好,棚溫一般會較高,應增加通風次數(shù)與時間。
4、催蕾管理:早春氣溫低,菌棒補水催蕾應關注天氣,多看預報,選擇在“冷尾暖頭”時進行。補水后,應緊蓋薄膜保溫3~4天,使棚內溫度升高,菌絲恢復生長,誘發(fā)菇蕾發(fā)生。
二、中晚春時節(jié)的出菇管理
在3月中至4月的中晚春時節(jié),氣溫由低到高,降雨增多濕度變大,同時菌棒經過秋、冬及早春的出菇,養(yǎng)分消耗較大,菌絲抗性變弱,易受病蟲雜菌侵染。此階段香菇出菇管理的重點是遮光控溫,保護好菌棒,利用天氣條件,盡量延長出菇期,爭取多出菇。
1、遮光控溫。逐步加厚遮蔭,及時在棚膜外面覆蓋遮陽網,尤其是做好菇棚東南西三面的遮光,避免陽光直射,降低棚內溫度,菇棚北面因無直射陽光,可適當減少遮蔭物,增加通風性。隨著氣溫的上升,除催蕾階段外,菇棚四周的薄膜可逐漸上提,直至只保留遮陽網,這樣可增加棚內通風量,降低棚溫,創(chuàng)造適合香菇生長的溫度條件。
2、排濕通風。菇棚四周的薄膜升高,兩頭的薄膜拉起,這些均為通風排濕的措施,中晚春時節(jié)出菇管理應偏干,一般不噴水,只有菇棚或菌棒太干時才噴水。菇棚遮蔭物因霉爛雜菌多,雨水會將雜菌帶入棚內,因此應避免菌棒受雨淋,雷雨天須做好防雨工作。
3、養(yǎng)菌與補水催蕾。每潮菇采完后,菌棒應偏干管理7天左右,調節(jié)棚溫至18℃-25℃,讓菌棒內菌絲恢復生長,重新積累養(yǎng)分,充分養(yǎng)菌,待采菇留下的凹陷處菌絲長白,菌棒重新變硬,手握具有彈性后,才能進入下一潮菇的補水催蕾管理。中晚春時節(jié),前期補水應選暖流回潮,氣溫12℃以上時進行,后期氣溫回升,則應抓住冷空氣來臨前的“冷頭暖尾”,氣溫20℃以下時進行。菌棒經多次出菇后,干物質逐漸減少,補水后的重量應逐次減輕,切忌補水過多,菌絲缺氧死亡,造成菌棒散爛。
香菇出菇后的管理工作也很重要,如管理不善則會導致香菇的品質、產量等都受到很大的影響。那么香菇出菇后如何加強管理呢?
王卓仁:下面以秋栽花菇栽培模式為例,講解一下香菇催蕾及出菇后的管理方法。秋栽花菇栽培模式是在秋季8月中旬~9月上旬制棒點種,11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培育干制花菇的香菇生產模式,其催蕾及出菇后的管理方法如下。
一、催蕾、育蕾、蹲蕾管理技術
1、催蕾管理。將達到生理成熟并轉色的菌袋,放入浸水池中,浸泡2~4小時,以菌袋含水量不超過55%為最適,浸泡水溫應比氣溫低5℃以上。
2、育蕾管理。育蕾就是培育出健壯的菇蕾。幼蕾剛伸出袋外,對環(huán)境的抵抗力弱,此時必須給予最適的溫度、濕度、新鮮空氣和光照。
3、蹲蕾管理。蹲蕾的目的是控溫促壯,讓幼菇個體生長放慢,積累養(yǎng)分,使菇肉變得堅實致密,為培養(yǎng)優(yōu)質花菇打下物質基礎。蹲蕾操作同時促使前后發(fā)生菇蕾的長速、長勢盡量達到一致,便于后期催花管理,提高花菇率。
二、催花、育花、?;夹g
1、催花?;ü降男纬墒窍愎阶訉嶓w生長與環(huán)境條件協(xié)調作用的結果。水分與濕度是影響花菇形成的關鍵因子。研究表明,培養(yǎng)料含水量低于35%和環(huán)境空氣濕度高于68%均難以形成優(yōu)質花菇。
2、育花。幼菇菌蓋表皮出現(xiàn)裂紋后,連續(xù)按自然催花法或人工催花法操作4~5天,使菌蓋表皮裂紋不斷加寬加深,白色菌肉呈龜裂狀,最后表皮不長,菌蓋表面只剩下斑斑點點的褐色小塊或全部變白的過程,稱為育花。
3、?;?。維持低溫和干燥的環(huán)境條件,使花菇菌蓋表面保持白色不變的管理過程,稱為保花。當菇棚內空氣濕度達到70%以上,氣溫15℃以上,持續(xù)3~4小時,菌蓋表面露出的白色菌肉上就會再長出一層薄薄的表皮,開始很薄呈茶紅色。上述條件延長,表皮細胞增多加厚,顏色就會加深,將原來的白色菌肉覆蓋,天白花菇就變成暗花菇或茶花菇了。
有農民朋友問,看到別人種植香菇效益好,打算今年建大棚來種植香菇,又擔心技術不過關。那么,大棚香菇技術要點有哪些?
王卓仁:①發(fā)展種植大棚香菇,栽培模式及栽培品種的選擇是關鍵;②菌棒制作與發(fā)菌管理的質量是大棚香菇高產優(yōu)質的基礎;③出菇管理水平是大棚香菇高產優(yōu)質的保障;④生產技術與栽培經驗的積累是獲得成功的根本。
香菇有哪些主要的病蟲害?一旦發(fā)生病蟲害應該怎樣有效防治?
王卓仁:香菇主要在中低溫季節(jié)生長出菇,同時香菇自生具有一種特殊的香氣,此氣味具有一定的驅蟲功效,因此發(fā)生在香菇上的蟲害非常少見。
香菇病害主要有菌棒爛袋病。爛袋病的起因主要是菌棒在發(fā)菌階段遭受了高溫的危害,導致菌棒菌絲體抗性下降,綠色木霉等雜菌趁機浸染菌棒。因此要預防爛袋病,首要的措施就是在發(fā)菌階段防止菌棒遭受高溫危害。
香菇的雜菌污染主要有綠色木霉、紅色鏈孢霉、藍綠色青霉等雜菌對菌棒的污染。預防雜菌污染,一是料袋滅菌必須徹底;二是菌種純度要高,避免菌種帶菌;三是接種環(huán)節(jié)必須做到嚴格的無菌操作;四是養(yǎng)菌環(huán)境必須清潔衛(wèi)生;五是出菇階段必須保持通風透氣,避免高溫高濕引起菌棒表面的青霉污染。
香菇菌棒的制作技術以及培養(yǎng)流程中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王卓仁:香菇菌棒的制作技術以及培養(yǎng)流程中的注意事項:
一是原材料要正宗地道。香菇木屑必須是花櫟樹等闊葉落葉樹種的木屑,不能摻雜松樹、樟樹、杉樹、柏樹等富含芳香性化合物樹種的木屑;麩皮必須是大片紅麩皮,不能摻有礦粉等雜質;石膏必須是正宗硫酸鈣,不能是不明成分礦粉。
二是原料預濕要徹底。原料預濕不徹底,干料會導致滅菌不徹底,引起雜菌污染。
三是料袋滅菌必須徹底。滅菌不徹底直接導致料袋的雜菌污染。
四是接種必須無菌操作。非無菌操作導致雜菌侵染菌袋。
五是養(yǎng)菌期間避免遭受高溫的危害。養(yǎng)菌期間,高溫危害極易導致爛袋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