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料袋缺水對產(chǎn)量與質量的影響
袋栽平菇產(chǎn)量的高低、質量的優(yōu)劣,關鍵因素在于水。如果出菇期培養(yǎng)料的基質含水量能達到65--70%,可滿足菌絲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長出的菇體不僅蓋大而厚,柄短而粗,而且菇體豐滿,色澤亮麗,鮮嫩可口,產(chǎn)量與質量均有大幅度上升。進入出菇期后,因菌絲生長階段已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同時空氣蒸發(fā)也消耗掉部分水分,料內(nèi)水分只能勉強滿足頭潮菇生長。若采頭茬菇后不及時向料內(nèi)補充水分,長出的菇體菌蓋小而薄,菌柄細而長、枯燥無光澤、產(chǎn)量與質量會大幅度下降。
二、補水保濕技術
(1)注射及浸泡補水法
注射補水法:用獸用大注射器分別從袋的兩頭和袋身分點注射。
浸泡補水法:將出過兩茬菇的袋子,從兩頭扎一直徑2厘米的穿洞,然后放在營養(yǎng)液中浸泡,視吸水速度可泡2~3天。在出菇棚附近挖一地溝或用水泥抹一水池,然后把菌棒堆放于池內(nèi),表面壓上石頭等重物防止菌袋浮出水面,然后放水使菌袋全部浸在水中,注意及時加水,保持原來水位,這樣浸水8~24小時使菌袋含水量達到70%。
(2)慢滲補水法
將袋子豎放,在一端分開扎兩個眼,但不能扎通。將尿素加糖的固體營養(yǎng)液塞入洞中,慢慢用小溶器向洞中加水。開始隔2~3小時加一次,后來隔4~5小時加一次,一共加10次左右。這種方法可避免營養(yǎng)的流失。
(3)立袋扎洞灌水法
浸泡法需用盛水的容器,但有的因容器小或其他原因不方便,可采用此法。把菌袋直立在菇房地面上,將塑料袋邊緣拉起,以便加水后儲水,再往袋口中央扎直徑2厘米的洞,洞深達料厚的4/5,每天向袋內(nèi)灌水,天熱灌冷,天寒灌溫水。等料袋吸足水分后,再進行碼垛出菇。
(4)補水針注水法
頭潮菇采收結束后,用一支或多支專用補水器補水,也可利用普通噴霧器上的接頭、開關等零部件與一根塑料管或橡膠管連接上,另一端接在自來水龍頭上(沒有自來水資源的可用微型水泵抽水代替)。(噴霧器的噴頭鋸掉,噴桿頂端制成尖狀,在噴桿頭部30厘米以內(nèi)打幾個出水孔,即制成一個食用菌補水器。也可以直接購買食用菌補水針)需要補水時先打開自來水龍頭開關,將補水器插入料內(nèi),再打開水管上的備用開關,水在有壓力的狀況下會順利補進料內(nèi)。一袋補足后,關閉手頭開關,再補另一袋。(來源:群蘑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