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我國農(nóng)副產(chǎn)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食用菌中富含的營養(yǎng)對人類的健康有著巨大的益處,不過由于大多數(shù)食用菌富含水分,因此極容易在運輸中腐爛變質,也不方便攜帶。
對食用菌進行加工,可提高食用菌的保存時間,增加食用菌的風味,也能為企業(yè)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探究食用菌食品加工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食用菌干制技術
干制技術是指通過自然環(huán)境或人工手段,除去食用菌內(nèi)的水分,從而使食用菌內(nèi)的環(huán)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食用菌本身的一些活性物質也得到抑制,從而使食用菌能夠長時間貯存的一種手段。一般經(jīng)過干燥的食用菌內(nèi)水分總含量為12%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干制的速度和最終食品的質量呈正相關,即盡快干制能夠提高產(chǎn)品的質量。目前很多常見的食用菌例如木耳、香菇、靈芝等都是通過干制技術進行加工和保存的。
1.1 自然干制
干制技術可以分為自然干制和人工干制兩種,其中自然干制也就是將食用菌放置在適宜的自然環(huán)境中曬干。主要以太陽光為熱能,輔助自然風的力量使食用菌自然干燥。這一技術的使用歷史悠久,成本較低。但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因此不適用于大量食用菌的加工。
自然干制的步驟是將食用菌均勻輕放在竹簾或葦席上,為了增加陽光直射的面積,可適當將竹簾或葦席傾斜,尤其是在冬季晾曬時,提高傾斜幅度,更有利于晾曬。晾曬過程中要不時輕輕翻動,促進食用菌完全干制。曬干周期約為2~3天,具體時間要根據(jù)實際干制情況靈活調(diào)整。
雖然自然干制技術不適于大規(guī)模加工,但是一些加工企業(yè)為了縮減成本,會先將食用菌用自然干制法曬至半干,再采用機械干制法干制。
1.2 機械干制
機械干制法主要是利用現(xiàn)代化機械設備,例如烘箱、烘房,或用炭火熱風、電熱以及紅外線等對食用菌進行干制。在實際生產(chǎn)中,目前大多使用直線升溫式烘房、蒸汽脫水烘干機、紅外線脫水烘干機等設備進行干制。
機械干制不容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也適用于各類品種的食用菌,因此適用于大量食用菌食品的加工。采用機械干制法需要充分注意控制從采摘到干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盡可能保證干制食用菌的品質。
以干制香菇為例,首先要注意采摘時機,選擇香菇水分最合適時進行采摘。采摘前不能給香菇噴水,采摘后要將香菇放進竹制容器中。
干制前要先將香菇放在竹簾或葦席上攤開,減少新鮮香菇的水分。接著要對香菇菇柄進行修剪,修剪標準依據(jù)加工食品的需求決定。干制之前還要依據(jù)香菇的大小、品質對香菇進行分級。
直接對香菇進行烘烤可能會由于香菇的活性運動降低品質,因此在干制前可先對干制設備進行預熱,溫度控制在38~40℃。在干制過程中要注意對火候的掌握,嚴格按照規(guī)定進行操作。在溫度逐漸升高的過程中同時啟動排風系統(tǒng),讓香菇受熱更均勻。
在烘干過程中,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溫度,例如1~4h,溫度為38~40℃,而12~16h,溫度則為50~53℃。
在烘干過程中,及時排濕也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時間段需要對排濕力度進行調(diào)整。香菇的頂部較為堅硬,用指甲劃過會留下痕跡,用手翻弄碰撞會發(fā)出響聲時,說明已經(jīng)干制成功。
2. 食用菌鹽漬技術
鹽漬是食用菌食品加工中比較常用的一種,因為成本低廉并且操作簡單,因此在實際生產(chǎn)中的使用較廣泛。鹽漬技術的操作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2.1 采收
要嚴格把握食用菌的采摘時機,在食用菌開傘之前進行采摘,并且采摘時要盡可能保持原材料的完整性。
2.2 擇選和分級
對采摘后的食用菌進行挑選,將畸形、有病蟲害、長斑點及已經(jīng)出現(xiàn)腐爛的菇體挑出,并將食用菌中混合的泥土和雜質剔除。為了方便制作和后期包裝生產(chǎn),應依據(jù)生產(chǎn)和銷售的具體要求進行分級。需要注意的是,擇選和分級過程的時間要盡可能縮短,從而降低食材的損耗,保持食材的新鮮度。
2.3 漂洗
擇選和分級之后,可以根據(jù)需求用濃度為0.6% ~2%的鹽水對食材進行清洗。將附著在食材表面的的泥沙和雜質盡可能沖洗干凈。同時為了防止食材在放置的過程中發(fā)生氧化和褐變,還可用濃度為0.03%~0.05%的焦亞硫酸鈉溶液或pH值為4~4.5的檸檬酸溶液浸泡約10min。
2.4 殺青
殺青也稱預煮,就是將新鮮的食用菌在開水中迅速煮熟后撈出,這樣能夠有效抑制氧化反應和褐變,維持食材原本的形態(tài),同時能夠快速排除食用菌中的水分,破壞食材細胞壁,左右擴張食用菌的氣孔,讓鹽漬成分更快的滲透到食材中。
殺青所選用的容器為鋁鍋、不銹鋼鍋或夾層不銹鋼預煮鍋,容器使用前需要消毒。在鍋內(nèi)倒入濃度為10% 的淡鹽水,燒開后倒入食材,食材和水的比例約為2∶5。
為了使食材能均勻殺青,在預煮時應該輕輕翻滾攪動,并將水面漂浮的泡沫及時撈出,將食材徹底煮熟后撈出。
由于各種食材自身的特點不同,殺青時間也有差異,茶樹菇、金針菇等的殺青時間一般在5~10 min。而雞腿菇、草菇、平菇及茶樹菇為8~10 min,姬松茸為10~12 min。因此殺青時間應靈活掌握,以煮熟為度。
2.5 冷卻
殺青之后的食用菌需要進行冷卻處理。否則熱效應將一直發(fā)揮作用,影響食用菌的口感,或使食用菌變質。可以將食材放入流水中,約20min之后撈出,或用3~5只冷水缸進行持續(xù)輪番冷卻。冷卻結束后放入竹制容器中瀝干,或放進周轉箱中等待鹽漬。
2.6 鹽漬
鹽漬中使用的食鹽以精鹽為佳,也可以先利用沸水對食鹽進行過濾,析出食鹽中的雜質,選用過濾好的濾液。在鹽漬過程中,可以逐次放入不同濃度的鹽水,或者逐量放入食鹽,這樣更有利于保持食用菌的形態(tài)。
調(diào)整好鹽水的濃度之后還需要利用檸檬酸、明礬等化學物質對溶液進行調(diào)整,從而使鹽水的pH 值達到合適的范圍。
準備好鹽漬溶液之后,將食用菌和食鹽均勻放置在桶或缸中,鋪一層食材放一層食鹽,鹽的比例為菇的25%。
將近裝滿時,倒入準備好的鹽漬溶液,再在表面鋪一層食鹽,然后用竹制品蓋住表面,并用材質干凈、緊實的石塊壓住,讓所有食材充分浸潤在溶液中。
2.7 翻缸
翻缸能夠使鹽分更均勻地滲透到食材中,并且能夠使鹽漬過程中的一些有害氣體順利排出。一般在鹽漬第3天要進行一次翻缸,之后每隔5~7天進行一次。在翻缸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鹽漬溶液的濃度,并適當進行調(diào)整。每次翻缸后要注意保持缸的密封性。一般在15~20d左右即可進行包裝出售。
(來源:食品研發(fā)與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