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一些地區(qū)的黑木耳菌包將處于打孔催芽管理階段,催芽的技術措施直接決定黑木耳產(chǎn)量及品質(zhì),現(xiàn)將相關技術總結(jié)如下。
一、菌袋后熟管理
培養(yǎng)好的菌袋放置暗光、密封、清潔的環(huán)境條件下保存,保存溫度為15℃~22℃。
1、春耳擺袋時間
春季氣溫穩(wěn)定在10℃時,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春耳管理。
2、扎孔催耳
4月中下旬,菌包運到栽培場地后,將草簾的一邊與床面邊緣對齊鋪在床面上,然后將菌包擺放成兩行四個半高,在菌垛上蓋上塑料布,再將草簾折回蓋在塑料布上。
擺放時,每間隔一床擺一行(擺放菌包的床面稱為“子床”,沒擺放菌包的床面稱為“母床”)。在此操作過程中,菌包可產(chǎn)生保護黑木耳菌絲的氣生菌絲,氣生菌絲可保護黑木耳菌包不感染雜菌,緩解運輸中菌絲斷裂并產(chǎn)生袋料分離現(xiàn)象。
一般塑料布厚度規(guī)格為0.06mm,草簾厚度為1.5 cm -2.0cm,長2 m。菌絲恢復3~5天后,日最高氣溫穩(wěn)定在10℃進行扎孔催芽。
采用“小孔” 扎孔方式進行出耳管理。主要有三種扎孔方式,即小“丫”型口、斜“一”型口及圓釘型口。“丫”型口刀口為0.6cm,深度為0.5cm~0.8cm,每袋菌包扎140個-160個眼;斜“一”型口刀口為0.5cm,深度為0.5 cm ~0.8cm,每袋菌包扎160個~180個眼;圓釘型口直徑為0.4cm,深度為0.5 cm ~0.8cm,每袋菌包扎160個~180個眼。
3、菌絲恢復
扎孔后將菌包按照原菌絲恢復時堆垛方法管理,溫度控制在22℃以下。
當溫度高于24℃時,將塑料布打開通風,降低溫度,菌絲恢復3~4天可擺床催芽。
二、擺袋
在擺袋前整理好母床(空床)床面,先在床面澆一次透水。
普通木耳生產(chǎn)要在床面覆上帶孔地膜,有機黑木耳生產(chǎn)要在床面和步道直接覆上帶孔黑色膜除草。
覆膜后擺袋,擺袋間距為2cm~3cm,品字型擺放到母床上,擺放時每延長米擺放40個菌包。床兩邊的菌袋要擺成一條直線,提高保溫、保濕效果。
1、催耳
擺放好菌袋的母床,覆蓋塑料布和草簾遮陽保濕。床兩側(cè)塑料布和草簾要壓實。每天清晨掀開草簾通風半小時,再蓋嚴保持耳床濕度80%左右,要求菌袋膜上有水氣即可。前期耳床濕度不足時,用微噴管孔眼向下往床面補水。
2、控溫保濕
白天溫度控制在22℃以下,溫度高于22℃時,采用微噴管向草簾上噴水,進行噴水降溫。
3、通風
早春通風時,早晨4點~6點通風,打開床面一半草簾和薄膜通風,根據(jù)溫度決定通風時間,通風后再覆蓋薄膜和草簾,第二天打開另一半通風。
晚上通風不利于保溫保濕,避免晚上通風。晚春時溫度提升,要撤掉薄膜,只蓋草簾澆水保濕。當劃口處有黑木耳原基,耳芽長到近0.8cm左右時,撒下薄膜,早、晚澆水保持草簾濕度。
4、分床
當黑木耳耳芽展片達到1.5cm時開始分床。分床前先將床上草簾收起,整理好相鄰子床,覆上地膜,袋間按“品”字形擺放,袋間距10cm為宜。每平方米擺放24袋~25袋,每畝可擺放1萬袋。
三、憋芽原因分析
1、菌種選擇不當
小孔栽培應選擇耳基單生的品種;嚴把菌種質(zhì)量關,菌種應健壯,不采用攜帶雜菌、螨蟲的菌種。
2、菌袋過松,袋料分離
制袋時裝料不緊,培養(yǎng)料水分散失,下地運輸、裝卸中導致袋料分離,尤其是在開孔以后的袋料分離產(chǎn)生憋芽現(xiàn)象更為嚴重。所以在制袋、運輸?shù)母鳝h(huán)節(jié)都要做到輕拿輕放。
3、開口形狀不適宜,開口過小
開口形狀以“1”字口出芽效果最好,“*”形口次之,“O”型口最差,生產(chǎn)中根據(jù)催芽技術水平選擇開孔的形狀和大小。開口時應根據(jù)菌袋大小調(diào)整開口機械的刀具達到合理的孔深和孔徑大小。
4、催芽期間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
黑木耳耳芽形成需溫度、濕度、光照、氧氣四個條件,如環(huán)境溫、濕度過低,光線過強,通風差均會造成刺孔后遲遲不出芽,時間一長,雜菌感染、袋料分離,出芽更困難。因此,催芽期間調(diào)控環(huán)境條件在適宜范圍內(nèi)催芽效果最好。